厚道儒商·深读 | 鲁新“碳”路,如何在儒商大会点“绿”成金?

2025-11-11 来源:海报新闻

  当儒商精神的“诚信共赢”牵手绿色发展的“可持续”,一场跨越山海的合作在济南续写新篇。

  10月29日下午,山东大厦礼乐厅内宾朋满座,第四届儒商大会专场活动——中新可持续发展合作交流会暨济南城市推介会如约启幕。

  以“‘碳’本溯源・绿动未来”为主题,这场盛会推动山东、济南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新加坡的绿色联动,从“政策对话”扎实走向“项目落地”,从“理念共鸣”深度迈向“价值共创”。

  省、市、区三级联动的布局,不仅是儒商大会“对外开放金字招牌”的生动实践,更清晰勾勒出鲁新双方在“双碳”赛道上点“绿”成金的合作新图景。

  山东——

  以儒商大会为桥,让绿色合作有“势”更有“场”

  已连续举办四届的儒商大会,早已超越单纯的“盛会”范畴,逐渐成为山东链接全球资源、激活合作势能的“超级平台”。

  此次将中新可持续发展合作纳入专场,彰显山东精准把握“绿色”这一鲁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,为“双碳”目标下的产业对接筑牢“势”的支撑、搭建“场”的载体,让国际合作既有方向感,更有落地感。

  从“势”来看,山东的绿色家底与新加坡的投资动能早已同频。作为东部经济大省,山东以“十强”产业为抓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系列政策为国际合作架桥铺路;而新加坡与山东的经贸纽带早已根深叶茂,1993年双方成立的新鲁经贸理事会,是新加坡与中国省份间首个经贸机制,如今新鲁合作已覆盖经贸、互联互通、人文交流、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。

  2024年,新鲁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8%,达到739亿元人民币,新加坡企业在鲁投资项目超2000个——这些数据印证着双方合作的深厚基础,也为绿色领域的深化联动提供了“底气”。

  会上发布的《中新绿色产业合作年度投资报告(2025)》蓝皮书,更是为这份“势能”注入了实操性。通过趋势观察、政策解读和案例分析,总结跨境合作关键因素,帮助中新企业减少试错成本、提升落地效应,让绿色合作从“谈理念”真正转向“找项目”。

  从“场”来看,儒商大会为鲁新合作提供了“从信息到行动”的转化场景。不同于一般的论坛,此次活动汇聚了150余位政企代表——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、中国新加坡商会会长王子元带队的新方代表团,与盛裕集团、吉宝集团、南洋理工大学等新加坡机构,及山东钢铁、商汤科技、中信环境等国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。

  活动不仅有政策解读,更通过“合作机会清单”精准绘制“导航图”——济南起步区现场发布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两批合作机会清单,涵盖13大领域35个合作项目,让企业能快速锁定对接方向,让合作从“坐而论道”变为“起而行之”。

  济南——

  以强省会之能破局,让绿色合作有“基”可依

  “济南的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”,采访过程中,王子元的评价,点出这座城市在鲁新合作中的“中坚角色”。作为山东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承载地,济南正以产业、服务、区位的“三重扎实基础”,成为新加坡企业落地山东的“首选地”。

  这份“基础”,源于“加速跑”的产业势能。近年来,济南市与国际市场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,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的广度不断扩大,能够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广大外资企业投资济南,提供更多机会场景、营造更优发展生态。

  而济南在数字经济、先进制造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,恰好与新加坡企业的“兴趣点”精准契合——新加坡的“数字治理经验”可服务济南“数字城市”建设,其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化体系能与济南“生物医药产业高地”互补,正如王子元所言,“双方的技术优势与应用场景存在自然衔接”。

  这份“基础”,更来自“务实高效”的营商环境。从市级层面牵头协调中新合作事宜,到为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搭建专属服务平台,再到对企业需求的“快速响应”,济南用“服务温度”降低国际合作的“沟通成本”。

  陈海泉告诉记者,济南持续为外企打造“稳定、公平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”,而起步区设立的山东新加坡企业服务中心,更成为新加坡企业对接本地资源的“贴心窗口”。这种“店小二”式的服务,让鲁新绿色合作从“省级框架”稳稳落到“市级实践”。

  起步区——

  以试验田之责探路,让绿色合作有“章”可循

  若说山东是“搭台者”、济南是“主力军”,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便是鲁新绿色合作的“试验田”。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支持建设的实体性新区,起步区以“敢闯敢试”的姿态,将新加坡的“先进经验”转化为“可复制模式”,让绿色合作有“章”可循、有“例”可学。

  这份“章法”,始于“顶层设计”的创新。盛裕集团中国区总裁张祺介绍,在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建设中,起步区先明确“绿色低碳”核心定位,再深度融入新加坡规划理念:采用“1+4+16+N”高标准规划体系,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;引入新加坡“邻里社区”理念,打造“工作、生活、休闲”一体化城市单元,让“花园城市”经验与济南的空间布局深度融合。

  如今,未来产业城核心标志区建设有序推进,10月1日开放的鹊华中心园8天内吸引客流量超22.4万人次,成为济南文旅“新黑马”。这份“蓝图变现”的速度,印证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。

  这份“章法”,成于“产业生态”的构建。绿色产业的生长不是“单点突破”,而是“生态共荣”。起步区聚焦未来信息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三大方向,落地新能源整车制造、太阳能电池等优质项目,初步构建“3+1”现代产业体系;联合南洋理工大学、山东大学共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,推动绿色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;与吉宝集团成立合作公司、乐龄享老家园启用,实现“产业+生活”的生态闭环。

  批复4年来,起步区GDP年均增长18%达527.6亿元,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.6%突破1000亿元——这份“增长答卷”,正是产业生态良性运转的最好证明。

  从山东的“平台搭台”到济南的“动能破局”,再到起步区的“模式探路”,鲁新绿色合作的三级联动,既是儒商精神“经世致用”的当代诠释,也是“双碳”目标下国际合作的鲜活样本。

  当新加坡的“绿色经验”融入山东的“产业实践”,济南的“强省会势能”对接南洋的“国际化资源”,起步区的“试验田成果”走向复制推广……这场儒商大会上的“碳”路同行,终将让绿色成为鲁新合作的“永恒底色”,让共赢成为对外开放的“亮眼成色”——这,正是山东在新时代点“绿”成金的瞩目答卷。

字体

字体放大

字体缩小

分享

打印